【 第一幕墻網 】
上帝說,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建筑師說,要有扇窗,在電腦軟件中噼里啪啦輸入幾個數字,于是便有了窗——這便是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里的應用。 事實上,數字化給建筑設計帶來的影響遠非如此,尤其是伴隨技術的深化,更帶來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業(yè)界卷起巨浪的同時,也引發(fā)許多新思考。在參數化設計、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鄄eling建筑信息模型)等概念越來越多地為建筑師們所關注的今天,數字化到底能做些什么、爭議何在、前景如何,仍待探討。 有關中國制造的三個故事 某國際知名建筑專業(yè)雜志近期的封面講述了中國工廠生產高科技建筑構件的故事。作為數字化設計典型案例的廣州歌劇院,其某廳的人造石構件所經歷的三維建模、實物模具、工廠加工等工藝,顛覆了傳統(tǒng)建筑施工過程,完美地實現了建筑構想。但整個加工過程,卻是由外國建筑師在中國工廠教授給中國建筑師。 與此同時,在美國加州有一個由許多鋼球排列組成的漂亮雕塑,如果在美國工廠生產,僅是數十種不同大小的鋼球模具開模費用便十分昂貴,那么,這些鋼球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在中國汕頭的一個簡陋“作坊”里手工制作而成,速度快且價格低廉。 另一則故事是,在深圳機場項目中落選的某方案,被認為涉及的硬性混凝土技術無法在中國實現,但事實上,在建筑試驗場迪拜,正有一座同類建筑奪人眼球,而其異形模板正是由北京的一家模具廠制作完成。 結論:實力強大的制造業(yè)正向建筑設計滲透。 事實上,目前數字化技術所應用于的那些先鋒、新銳建筑,總是有賴于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建筑師的創(chuàng)新性構想才有了建造落地的可能。正因如此,業(yè)界對數字化的關注也開始由單純設計層面深入到如何用數字設備進行實施、構件加工及實際建造的層面,于是,與制造業(yè)的跨界聯合也變得更為密切與頻繁。 “數字化的背后其實是產業(yè)的整合”,宋剛表示,“中國是制造業(yè)大國,被國外設計師所大量應用的資源卻被我們忽視,尤其是在制造業(yè)發(fā)達的珠三角地區(qū),大規(guī)模數字化生產的空間更為廣闊!睘榇,其所在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已經致力于相關教學與實踐,并進行了大量工廠調研,與東莞某制造企業(yè)的戰(zhàn)略合作也提上日程,“這也將為制造業(yè)產業(yè)轉型提供契機。” “我國制造業(yè)水平遠遠高于建筑業(yè)水平,數字化制造資源早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能有效與建筑業(yè)相結合,將大大提高我國建筑業(yè)發(fā)展水平,意義深遠。”深圳市人居環(huán)境委員會人居建設發(fā)展處副處長岑巖表示。 數字化異想 “小時候老師布置寫作文,要求不能超過800字,否則要扣分,于是每次都邊寫邊算。后來的作業(yè)變成了1000字、3000字、5000字甚至更多,但這時數字數反而變得容易起來,一秒鐘即可完成,這得益于電腦里的‘字數統(tǒng)計’工具。”凱達環(huán)球有限公司參數化設計主管、香港參數化設計學會聯合創(chuàng)始人左頌文表示,一個建筑有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個節(jié)點,如果沒有數字化工具,根本無從計算,而對單元的復制、組合、變形也將因為數字化變得更加便捷,“你可以在30秒內畫出100級臺階,即使它們出現問題也可以瞬間修改,不像以前改圖改到疲累不堪! 在帶來高效率革命的同時,數字化也使建筑師的設計能力得到提高。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arc Aurel Schnabel介紹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通過設定開窗比例、邊界尺寸,電腦可以自動生成開窗設計;瑞士的一個建筑,噴出的水汽可以形成一朵云;將一段音樂在五線譜顯示的點線變化設定為參數,可以形成某種空間模式…… 這種參數化設計通過引入參數和規(guī)則來形成形體,帶來了更多的設計可能,并且提供了最為理想的設計狀態(tài)——充分預知各種現實情況,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