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墻網 】
十年建筑之旅 建筑師角色的反思 建筑師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很長的成長過程,在理想狀態(tài)下一個建筑項目的設計建造周期差不多三到五年的時間,建筑師經過兩個十年之后才能真正做出稱得上作品的建筑。因而宗澍坤將十年定為一個周期,每十年會有一個總結反思。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了,宗澍坤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并付諸實踐驗證:做一個代言者。 普立茲克建筑獎讓公眾認識了王澍,鳥巢、水立方、央視新大樓這些地標性建筑的設計者也會普遍受公眾關注,這些只是建筑師中極小的部分,絕大部分的建筑師在設計與公眾需求密切相關的住宅、寫字樓、公租房等項目,卻是不為公眾所知!敖ㄖ䦷熯@個職業(yè)公眾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有點歪曲,而大部分建筑師也缺乏與社會的溝通”,基于這樣的思考,宗澍坤希望做一個代言者,“作為行業(yè)內部的人與公眾建立起一種對話關系,做到相互了解、溝通,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去年宗澍坤受邀參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中國新設計”系列的講座,他希望通過這一平臺讓公眾了解到:我們(建筑師)是誰?我們(建筑師)怎么表達?我們(建筑師)在做什么?今年,宗澍坤將這種實踐做成沙龍的形式即Attic Architect項目,這是微博時代的產物,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BIAD)第三設計所的虛擬平臺項目,這是一個嘗試性的計劃,試圖建立一個新的機構,用以整合更多元的創(chuàng)作元素和機會。3月31日,Attic Architect項目的第二期活動將在北京Face客棧舉行,這一期的主題是“重新思考設計競賽”,報名鏈接:<http://event.weibo.com/389349>。 建筑師的合作精神 宗澍坤剛畢業(yè)就進入了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BIAD),這十年的建筑之旅深受BIAD的影響。在這里,宗澍坤學會了合作和包容。國家大劇院是宗澍坤剛畢業(yè)的時候參加的大項目,那時的他只是作為一個繪圖員參與了其中的一些工作,年輕的時候接觸到這個大項目帶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知道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建筑設計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需要一個團隊共同完成;每一個設計靈感也不是獨自成長的,而是在其他建筑師的幫助下慢慢長大的。 有人說體制內設計院的工作像生產任務,宗澍坤承認這是事實,特別是在現在市場需求量很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但這并不會束縛建筑師的靈感,只是會影響個人的色彩,個人的設計風格有所減弱,其實設計院里工作是一個很好的積累過程,相比一般的工作室,設計院的優(yōu)勢在于龐大的團隊和嚴謹的工作流程保證了建筑較高的完成度,使建筑的細節(jié)部分都可以做到力求精致。 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與未來 作為本土建筑師,宗澍坤的這十年建筑之旅剛好是國內建筑設計變革的十年,同樣感受到了中國的建筑設計開始與國際接軌,建筑理念從實用到創(chuàng)作再到追捧形式等發(fā)展過程。1999年宗澍坤參與的國家大劇院項目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招投標的項目,開了中國建筑可以國際招投標的先河,“我剛好經歷了這種起步的發(fā)展過程,明白了很多事情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因而變得包容;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因而更有耐心!边@十年里,宗澍坤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也在思考“建筑師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這個職業(yè)對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應該做什么! 梁枋、斗拱、云頭、雀替、昂嘴、石鼓、臺基、柱礎、墻檐、屋脊、磚雕、線角、貼臉、仰塵、飾面、彩繪、門墩、窗牖、隔扇、瓦當和藻井等這些都是古代建筑文化中的精華元素,宗澍坤認為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具體符號不能移植到現代:一方面,建筑有一定的社會性,一些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具體符號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和權勢,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這種需求了,因此無法將一個封建社 |